李姓是汉族姓氏之一,在中国《百家姓》中排第4位。按人口计算是亚洲最多的姓氏之一。于中国大陆李姓是第二大姓,于香港李姓是第二大氏;于台湾李姓是第五大氏;李姓在朝鲜半岛及越南也是常见姓氏,于韩国李姓是第二大氏。
李姓为了区别其他同音姓,常说“木子李”、“十八子李”。李姓为全球华人十大姓之一。
在中国,2016年姓氏人口数目的排名,由中国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统计, 李姓占全中国汉族人口的7.94%,约9530万排名第一。河南省是中国李氏的第一大省,而在四川、重庆、湖北、湖南、云南等5个省区中李姓是当地第一大姓氏。古陇西,即今甘肃临洮,为李氏重要发源地。唐朝是李氏的鼎盛时期,有“天下李”之称。
在台湾,李姓为第五大姓氏,分布较多之县市为宜兰县、台北市、新北市、桃园市、云林县、嘉义市、台南市、高雄市等。
来源
李杨戬
嬴姓说
源于嬴姓,或出自皋陶之后颛顼帝高阳氏的后裔理征,或出自周朝道家创始人老子李耳,属于以官职名为氏。尧时,皋陶曾担任大理(掌管刑狱的官)的职务,其子伯益被赐为嬴姓,后子孙历三代世袭大理的职务,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,以官为氏,称理氏。
理氏说
史籍记载,周朝以前未见有李氏,自从有老子姓李,名耳,为利贞的后裔,因祖上世代为理官,“理”、“李”两字古音相通,便也以李为氏。依此论点,李氏是始于李耳称姓的。
商朝末年,皋陶后裔有个叫理征的人,出于一片忠心,直爽地指出纣王的错误,劝他改正,结果因此惹恼了纣王而被杀害。理征的妻子契和氏听到消息后,便带着年幼的儿子利贞外出逃难。契和氏本想逃回娘家陈国(今河南淮阳),又怕连累娘家人,于是便往豫西方向逃。当走到今河南西部伊河流域的伊侯之墟时,母子二人饥饿难忍,疲惫不堪。这一带荒无人烟,食物难寻,但契和氏发现附近的树上结有一些“木子”,于是便采下来吃。母子二人因此靠吃野果保全了性命。他们之后在离淮阳不太远的苦县(今河南鹿邑东部)安家落户。为了感激“木子”的保命之功,同时也为了躲避纣王的追缉,加上理、李同音通用的缘故,自利贞开始改理氏为李氏。
老姓说
依高亨等人的说法,李姓不是由“理姓”演化而来,而是源于老姓。这种说法主要源于对老子姓氏的考证,认为老子不姓李而姓老,李姓源于老姓。古文字学家唐兰认为,老子姓李名耳的说法不确实:“据当时人普通的称谓,老聃的老字是他的氏族的名称,因为当时称子的,像孔子、有子、曾子、阳子、墨子、孟子、庄子、惠子以及其余都是氏族下面加子字的”,“老聃在古书中丝毫没有姓李的痕迹。”(唐兰:《老聃的姓名和时代考》,《古史辨》第四册,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,1982年)。唐兰明确地说明:老子并不姓李,而是姓老。郭沫若、马叙伦、陈独秀等人同意唐兰之说。
高亨从音韵学的角度引证甚详,对此说有进一步的考证。高亨在《老子正诂·前记》中说:老、李一声之转,老子原姓老,后以音同变为李,非有二也。他列出四条证据:
1丶先秦旧籍如《庄子》、《荀子》等,对孔、墨等人皆举其姓,称“孔子”、“墨子”,独于老子则称“老聃”而不称“李聃”;称“老子”,而不称“李子”,所以“明见老子原姓老矣。”
2丶“古有老姓而无李姓”。《风俗通义》:“老氏,颛顼子老童之后。”春秋时代无李姓。《史记·循吏列传》的李离,系《左传》士离之误,不作李。《战国策》中始有李悝、李牧,李姓起源甚晚。
3丶古人姓氏多无本字,常假借同音字。老姓变为李姓,也是同音假借。
4丶“古韵‘老’属幽部,‘李’属之部,二部音近,古或不分”。高亨从《老子》一书中引大量语句,证幽部、之部音韵通谐。最后,他说:“老、李二字其声皆属来纽(即声母为L),其韵又属一部,然则其音相同甚明,惟其音同,故由老而变为李。”
其他说法
南方的各原住民族随南迁中原人而改姓。
胡族改姓。三国时,诸葛亮平哀牢夷后,赐当地少数民族赵、张、杨、李等姓以汉化之。鲜卑有复姓叱李氏,孝文汉化后,改为汉字姓李氏,是为洛阳李氏。又如党项李元昊原是拓跋氏。金时富察氏别姓为李氏。阿史那思摩曾被赐姓李。
出自他姓改李氏。李世绩原姓徐,李继迁原姓拓跋,都被赐唐国姓以改李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