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五,为汉字复姓,在《百家姓》中排第502位。是极为稀有之姓氏,源于田姓,属于帝王赐姓,先世为战国田齐公族田氏,被汉高祖徙至关中,以迁移次第为氏,分为第一氏到第八氏,但是现代只剩“第五姓”,汉朝灭亡后,第五姓许多人改回田姓,或改为伍姓,所以日渐稀薄,2015年时全中国大陆只有一千余人,以陕西省宝鸡市眉县首善街道第五村为最多;2018年时台湾则仅有7人。
源流
第五姓可以追溯到帝舜,其后有妫、田,陈、姚、胡五姓,皆同根同源,史称“妫汭五姓”,舜的后裔不断发展,直到殷商后期,舜的后代阏父归顺于周文王,任陶正之官。周武王讨伐殷商,史称武王克殷,并将长女大姬嫁与阏父之子妫满(舜33代孙)。后来,武王追封上古圣王的后裔,妫满因此被封为陈侯,位于陈,大致位于今天河南开封附近。妫满史称陈胡公,其后代以国为姓,从而产生了陈氏。在陈厉公时,陈国发生了争夺君位的内乱,陈厉公之子陈完逃出齐国避难,改为田完(“陈”、“田”古音相同且互为假借字),田完是田姓的始祖。田完在姜齐受到礼遇,任工正。田完的后代田氏家族在姜齐逐渐发展,后掌握姜齐国政。公元前481年,田乞之子田恒(陈成子)弑齐简公,另立齐平公,把持政权,又以“修公行赏”争取民心。公元前391年,陈成子四世孙田和废齐康公。公元前386年,田和放逐齐康公于海上,自立为君,同年为周安王册命为齐侯,并受到诸侯的承认,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“田氏代齐”。前379年,齐康公死,姜齐绝祀。田氏仍以“齐”作为国号,史称“田齐”。
刘邦建立汉朝之后,为增强关中的经济实力,削弱各地豪强的地方影响力,曾经把战国时的齐、楚、燕、韩、赵、魏六国公族的后裔和豪族名门共十万多人都迁徙到关中一带定居。在迁徙原齐国田姓贵族时,因族大人众,以门第顺序被分为第一至第八氏,例如田广其孙田登为第二氏,元孙田癸为第三氏,弟田英为第八氏等,第五氏就是其中的一支,据《姓氏考略》载:“齐田氏后,汉时齐诸田徒至京兆房陵,以次第为姓,有第一至第八。”王符《潜夫论·志姓氏》称:“汉高祖徙诸田关中,而有第一至第八氏。”《后汉书·第五伦列传》:“其先齐诸田。诸田徙园陵者多,故以次第为氏。”八氏中唯有“第五”这支后来出了不少名人,得以较普遍流传,作为显姓收到《续百家姓》中。
郡望
陇西:战国时期秦国秦昭襄王二十八年(甲子,公元前279年)置郡,因在陇山之西而得名,治所在狄道(今甘肃临洮),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东乡县以东的洮河中游、武山以西的渭河上游、礼县以北的西汉水上游及天山市东部,包括今甘肃省兰州市、临洮县、巩昌县、秦州市一带。西汉朝时辖地在今甘肃省东乡县东部的洮河中游、武山西部的渭河上游、礼县北部的西汉水上游及天山市的东部地区。三国时期曹魏国移治至襄武(今甘肃陇西)。北魏时期辖地在今甘肃省陇西县附近一带。
东郡:东郡始建于秦始皇五年(庚申,公元前242年),取原魏国之地置东郡,包括河北大名府、山东东昌府、及长清县以西一带地区。西汉时期因之,治所在濮阳县(今河南濮阳),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南部仆阳县及山东省东西部一带地区。东汉初其平中尝治武阳,臧洪为太守,又治东武阳。西晋朝时期废黜,东晋朝复置,在今河南滑县东部。北魏徙治至滑台(今河南滑县),隋朝初期废黜,后曾以兖州为东郡,此兖州是由滑州(今河南滑县)改名而成,并非今山东省之兖州。南朝宋国再置东郡,在河南陈州府境。
堂号
陇西堂:以郡望立堂。
东郡堂:以郡望立堂,亦称江扈堂。